經歷了會面、造模、模擬掃描等過程,想必病友已經很疲累了。是的,這一連串的步驟或會在短時間間完成,由心理到身體,都難免有所壓力。慶幸的就是,接下來的步驟,不需要你們再參與其中了。也說是說,你可以安坐在家中,交給放射治療師及醫生為你進行,不用操心,也正好好好休息。
放射治療設計是放射治療的核心,當中包括了勾畫重要器官及靶區、定出輻射線方向、數量及劑量調節。這三個是主要步驟,還有其他更多細節,有興趣會再多作闡述。
在模擬掃描後,相關的影像會被傳送到電療設計軟件。這就是正式的原材料。正如麵粉都需要加水後再能開展後續工作。
放射治療計劃之勾畫重要器官及靶區
勾畫的意思是指在電腦掃描影像中,找出確實的腫瘤及器官位置,並將其標記出來。電腦只是一個載體,並不知道影像代表甚麼。所以放射治療師及醫生要告訴電腦,這是甚麼,那是甚麼,才可以開始設計。這就需要對解剖學及影像學有深入的認識,才能辨認出不同的組織。
例如,在前列線癌放射治療中,膀胱是其中一個重要器官,需要勾畫出來,才能計算它所接受的輻射量。在往後設計中,可以留意著它的劑量變化,確保處於安全範圍內。重要器官的數量會隨著放射治療位置不同而有所變化。最多重要器官的通常是鼻咽癌,因為放射線會包括頭部、口腔以至肺部等不同器官,當中治療師需要畫出十多樣器官,可謂大工程。
勾畫過後,就是由醫生畫出所需要照射的地方。當中既包括了腫瘤,亦包括了附近的淋巴。這個過程需要腫瘤科醫生的專業判斷。綜合不同的影像、臨床檢查上及其他醫療報告,醫生能夠判斷出腫瘤的位置。隨此之外,醫生仍要考慮腫瘤外隱藏的癌細胞的位置、有機會牽涉到的淋巴、手術位置(如有)及治療時病人的位置變化等,再為腫瘤加一些邊際(margin)。即是除了「電」的範圍除了腫瘤外,還包括腫瘤以外的一些正常組織。這種做法大有深度。
邊際的重要性
首先,有些癌細胞是非常小,難以在電腦模擬掃描的影像中看到。醫生只能根據影像及經驗,勾畫腫瘤。考慮到腫瘤外有些細小的癌細胞或許存在,電療設計時便要更保險,寧可將要電的範圍加大,才不會忽略了那些潛在的癌細胞。
另外,無論是正常呼吸,或使用了各種呼吸調控方式,身體內的腫瘤仍然會稍微隨著呼吸移動。因此,在腫瘤範圍外再加大位置,能確定無論腫瘤如何移動,輻射線都能包括目標,而不會射不中。
最後,病人的體形及位置有機會隨著治療開始而有所變化。就算再多的固定器,也不能完全確保每一次治療都是完完全全與電腦模擬掃描時一樣。是故,邊際的存在,可以應付位置上的少許變化。當然,在放射治療師的努力下,會盡力減少這種變化。
因此,邊際的存在有助確保放射治療時能射中腫瘤,不會因病人輕微移動、體型變化、微小癌細胞的存在而遺漏腫瘤某一部分,希望減少日後復發的機會。
這也某程度上解釋了放射治療副作用的出現。因為電療時,為了包括所有癌細胞,總會有些正常組織被射中。雖然這不是最完美,但相比於只集中在腫瘤,沒有邊際,最後出現精準的失誤,現時的做法更是平衡了各方的因素,使治療效用最大化。
放射治療計劃之設計過程
然後,放射治療師會因應這些要求,安排輻射從不同的角度進入,最終希望可以完全把所需要照射的位置都包括在輻射中,而儘可能減少其他地方的輻射劑量。這當中牽涉到很多不同考慮,包括技術的限制、放射物理的因素、醫生的要求及部門指引等,會是很複雜的問題。因此,要完成一個設計,其實要花很多功夫,一點也不容易。
要完成一個好的放射治療計劃,當中有不同的因素當要考慮,例如入射角度、輻射線數量、輻射線的比重、輻射線的大小及是否有用到其他輔助器材等等。而產生出來的的計劃往往不是完美,總有地方可以做得更好,卻因而可能影響其他地方。要如何取捨,就非常考驗治療師的經驗及能力了。
上述是一般的做法。不同的治療技術,如三維適形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技術等,會有不同的做法。當中牽涉到很多專業的知識,如果各位有興趣,可以在「不同的治療技術」系列中,找到更多資料。
簡單而言,一個好的治療計劃需要確保腫瘤位置得到充分的劑量,且其他正常組織的劑量低於安全標準。
完成了設計後,醫生會仔細核對輻射線是否充分包括了所需的地方。在確保準確性、安全性及完整性後,就會批准這個治療計劃。
一般而言,由勾畫到批准治療計劃,需要一至兩星期。原因在於治療計劃需要一定的時間才可得到滿意質素,當中需要不斷的嘗試。加上醫生及放射治療師或會在計劃的可行性、技術層面再作商量,有機會需要再調整一二,變相要更多時間。當然,大家都會在能力範圍內,儘快為病友安排治療。最重要是互相理解,明白背後需要時間作設計,不要期望今天掃描,明天治療。